农历腊月初一,气象专家称,进入“寒冬腊月”,意味着人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说起腊月,我们可能都比较熟悉的是腊月初八的腊八节,但是腊月初一相对来说就平平无奇了,既不是节日也不是节气,充其量只能说是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而已,那么在腊月初一这天,到底有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传统?

为什么12月被称为腊月?
腊月的称谓,与自然季候关系不大,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
所谓“腊”,本是一年岁终的祭名。
据古籍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意思是说,古人在岁末,获取猎物,祭祀祖先,称之为“腊”或“蜡”;还有的则把新旧之交的祭祀神灵活动,称之为“腊”。
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说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所以,十二月几乎是个“祭祀之月”,也就因此得名为腊月了。
腊月初一当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花生、黄豆、大豆、鸡蛋等食物。老家人将此叫做“咬灾”,据说这样可以消灾避难。民间百姓有一句俗语:“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就是关于咬灾的。
关于咬灾的民谣:“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这里的蹦也就是崩的意思。在农村老家,每年的腊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炒棒花儿”。(有的地方把玉米都叫做棒子,棒子花就是玉米花)
一是为了给孩子们打打牙祭,二是借着棒子花在锅里爆出“噼噼啪啪”的热闹声,预示着年终岁末的来临,辞旧迎新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