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企看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
“顶天立地”,解决技术源头问题
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技术……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出自央企,也是央企多年布局、持续投入的结果。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明确,未来要更加强化自主创新,加大投入。
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上,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明确,要对基础研究、前瞻性颠覆性研究建立中长周期考核和差异化支持制度。要以鲜明的导向加大对创新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把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作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
对于技术源头,国务院国资委强调,央企要坚持开放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能关起门来。目前央企在国外一共有330家研发中心,今后还将和国内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创新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两端”发力,推进产业发展升级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央企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产业引领支撑作用。
一方面,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按国务院国资委要求,这一比重到2025年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另一方面,央企在传统产业布局较多,要利用新技术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效率。目前这方面已有不少标志性成果,央企建设了100多个智能工厂,还启动了“人工智能+”行动,比如煤矿井下可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操作。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许多传统行业正变得“更智慧”“更聪明”。
完善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
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还要有包容鼓励创新的环境。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