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齐鲁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发扬中光大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从齐国方面来看,主要是姜太公、管子、齐桓公、宴子、孙武、孙膑、邹衍、荀子。从鲁国方面看,主要是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孟子。齐鲁文化的思想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里。
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核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将5000年中华文明连为一条不断的长河,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以"中庸"为基本方法、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

一、 以人为本
齐鲁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以人为本是齐鲁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齐鲁文化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因此我们把齐鲁之学概括为"人学"。无论是儒、法两家重人道、轻天道,还是道、墨两家重天道、轻人道,人都处于思考的中心位置。天、地、人并为三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人事归依于天道,把人的伦常情感贯注于"天道",使"天"变成理性和道德的化身,实际把"天"还原为人,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与合理性。
由重"人"出发,各家无不重视高扬人道旗帜,把人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民贵君轻",《管子》的"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始于爱民",《荀子》的"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无不体现了人文主义特征,放射着以人为本的光辉。人道精神体现最突出、理论最系统的还是儒家。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光辉的一面人道主义旗帜,他创立的儒家文化体系称为人学体系,是人道精神的最高体现。孔子突破了阶级的、种族的、国家的、地域的局限,把"人"作为一大类来看待。他的"爱人",是人类之爱,这和他的"有教无类"是一致的。
二、 以仁为核心
齐鲁文化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是以人为核心的。
孔子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什么是"仁"?"仁者仁也","仁者爱人",这是最基本的概括。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在家庭中就是孝悌之爱。把孝悌之爱推广到血缘关系以外的社会成员中,既是"泛爱众而亲仁"。把仁爱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用于治理政事,就是"为政以德",是以"爱人"为内容的仁在政治上的应用。反应在教学上,即"有教无类"。"爱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法。孔子崇尚周礼,但对周礼绝不照搬或机械套用,而是循其基本原则思路加以改造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大突破。他引仁入礼,要求礼一定要符合仁的精神,也就是守礼不违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三、 以德为美
齐文化和鲁文化尽管存在差异,如鲁文化崇尚礼,遵循"亲亲尚恩",而齐文化崇尚"尊贤尚功",但就道德及价值观的看法却近乎相同,都认为讲道德不能不讲修身,讲修身不能不关注道德。
从根本上说,齐鲁文化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讲究"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周公的座右铭是"敬德保民"。孔子提出了德政思想,提倡"为政以德"。《论语》讲"齐之以礼","见贤思齐"。"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可见,道德是当时人们内心的普遍追求,是当时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悠久历史,至今仍然有两点重要学术价值:一是把道德看作具有崇高价值的精神追求,且认为这种追求是可以实现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二是传统道德多方位的回答了应该怎样做人这个基本问题,许多形式和内容至今仍然具有普遍意义。
四、 以孝为先
孝指子女对父母在尊敬、抚养、送终等方面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孝的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胛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孔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孝道。《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儒家视"孝"为"仁"之本。《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在是精辟。孔子还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要做到和颜悦色。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自秦代后,"不孝"被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侮辱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或腰斩。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出"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受齐鲁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常把"孝"与"敬"、"孝"与"顺"联在一起,叫"孝敬"、"孝顺"。要想对父母、长辈作到孝,必须对他们作到敬,而只有作到了孝,才能受人尊敬。同样,要想孝,必先顺,而只有作到了孝,才能一顺百顺。
"孝"作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深入人心,难以动摇。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孔子提倡"孝悌",应用于社会,就是"忠义"。孝,是处理晚辈与长辈的关系。悌,是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忠,是处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义,是处理广泛的人际关系。
五、 以和为贵
"和"即和谐之意,它被认为是美好的人际关系状况和极高的道德境界。《论语.学而》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已经提出了"和"的概念。孔子把"和"作为最高政治伦理原则。《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他认为有道德的君子与人相处时,应力求作到和睦、和谐,但并不盲从附和。《中庸》中子路向孔子问强,孔子作了回答,并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则矫;中立而不倚,强则矫。"即君子以和待人,而又能坚持原则,不为流俗所移。孔子所遵守与坚持的原则,就是必须按照礼仪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之间和谐相处,便达到了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子思在《中庸》中也论述了和的概念,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思把中、和从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的哲学高度。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即把天道与人道结合在一起,而达到"致中和"的结果。人与大自然达到了普遍和谐,大地上的万物就得到风雨的调润,在大自然的环境中生长、成熟。《周易》也论述了"和"的概念:"千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认为,天道的大化流行,万物各正性命,保持完满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六、 以礼为范
"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论语》中多次谈到"礼"。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仁"的思想,而礼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儒家主张只有"齐之以礼",老百姓有了羞耻之心,才不会去做坏事。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双方的分歧在于,究竟用什么来约束束人。孔子主张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雍也》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作为君子,一方面要"博学宇文",广博的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于孔子以仁释礼,使礼具有了仁的内容,仁具有了礼的形式,即内容与形式成为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七、 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夫、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三纲"取于阴阳之道,君、父、夫体现了"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德性,是人的价值、尊严之所在,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董中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有生来具有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民国初年,,孙中山借鉴"五常",提出了八个德目: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孟子也提出五种"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而这五种人际关系包含相互对等的意思。如父子之间,是一种亲情关系,孝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不是建立在等级之上的。君臣之"义"也是如此,其中包含着人格平等的意义。比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君臣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但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由等级地位来衡量的。
八、 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
阴阳和谐是《易经》的灵魂。阴与阳相互联结、依存,舍阴无阳,舍阳无阴。先秦典籍《左传》、《国语》中阴阳连用多见。
道家对先民的阴阳思想加以弘扬。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万物包含者阴阳两个对应的方面。庄子曰:"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他认为:"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过度的喜与怒会伤及阳气与阴气,阴阳相侵会伤害身体。他指出毗阳毗阴的相对性,是为了追求阴阳的和谐性。
汉代大儒董仲舒广泛吸收阴阳五行诸学派的思想成果,把和与阴阳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地之气,和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在阴阳五行四时有序的运行中,万物生生灭灭。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概括。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人格化,使人的精神与自然相融合。从而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儒家一贯重视人与天地自然界的和谐共济问题,并不断探究天地自然界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论语.阳货》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中的百物,其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大自然是一个和谐整体。王夫之也说,宇宙"合同而不相悖,浑然无间"。
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祖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调和观念,"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表明人身体健康;当失调和失和,则意味着人身体有疾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灭"。因此,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九、 以"中庸"为基本方法
"中庸"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辨证的思想方法,由于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书的发挥而完善。
"中"字在先秦古籍中有三种涵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适宜、恰好、合乎一定的标准,即"圆者中规、方者中矩";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孔子将"中"的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发明了儒家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先久矣。"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准则而提出的,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里所谓"中道",也有适宜、符合的意思。孟子也提到"中道","大匠不为拙工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所谓"中道",就是要向工匠做工要中于绳墨,射手要合于毂率一样,符合"道"的要求。《礼记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也是合乎于道的意思,与折中调和、中间道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已成为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一种思想方法和道德品性。他的基本原则是适度,内外协调,保持平衡,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因为到了极端,事物就要走到反面。而只有中道才是常道,才能持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若能坚持中常之道,才可能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十、 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
因时变革,是齐鲁文化的一大特征。周公制定周礼,孔子创立儒家思想,都是坚持思想理论创新的结果。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的改革,使齐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历时800年而不衰。
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始祖之后,五个月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疾也",太公答"我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他认为"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同时,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行九府圆法。九府圆法即货币之法,以助商工之业和鱼盐之利。史载,太公先立"九府圆法"于周,"退行之于齐"。他把货币之法视为"知开塞之术者,其取天下如化,是为政之大端也。"荀子对此评价说:"财货流通,无不尽致其用,四海之内,若一家也"。经过太公的改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