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十一世纪,周代商而兴,为巩固统治,周王室在殷商势力浸润的海岱区域分封齐、鲁二国。齐国、鲁国根据地利和文化格局分别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齐文化、鲁文化。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融合,最终形成了齐鲁文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西周初年,周王朝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加强了王权。鉴于姜太公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显赫的功绩,又考虑到山东东部地区夷族势力的强大,周王朝封姜太公于齐地营丘,曰齐。封周公在商奄故地,曰鲁,周公之子伯禽就封。遗址的发掘,让探寻齐、鲁两国早期的发展痕迹成为了可能。高青陈庄遗址的发掘是山东周代考古特别是齐国历史考古的突破性进展。这里的西周城址是目前山东地区所确认的最早的西周城址,墓葬出土铜器上的铭文内容也表明其与齐国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铭文中的“齐公”字样,为金文资料中首次发现,对研究早期齐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而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小雪街道西陈村村西的曲阜西陈遗址也揭示了商文化和早期周文化在鲁地的发展轨迹。这座曲阜鲁国故城南6公里处的遗址作为一处商周时期聚落,遗存内涵丰富,等级较高,布局清晰完整,为南庚、阳甲居奄和周人灭奄提供了线索。
齐国自太公封齐立国后,尊贤尚功发展经济,便利农桑渔盐,建立国本,后经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齐国也成为雄踞一时的东方大国。

齐国靠海,地理条件优越,通过对“兴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推行,以及对手工业、商业的大力发展,齐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对工商业继续采取鼓励开放政策,国力强盛之势更甚:


齐国在经济上繁荣发展,在军事上也势如破竹。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田齐代替了姜齐。威王、宣王励精图治,在战国七雄之中,首屈一指。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使齐国更加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在国防方面,从春秋齐桓公时期,到战国齐宣王时期,齐国修建了我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齐长城。这条全长一千多里的长城对于齐国防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